第66章 天下取仕,人才是第一生产_大汉:少年雄主
海阅小说网 > 大汉:少年雄主 > 第66章 天下取仕,人才是第一生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6章 天下取仕,人才是第一生产

  刘彻借助系统掌管着大汉帝国,将这座大帝国的一举一动,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。

  在刘彻将那些奸商之事处理完毕后。

  其他的官员纷纷表秦折。

  除了督查边防建设以外,也有一些官员书停止商业改革。

  这些执拗的官员认为开埠互市有风险。

  还有一些官员书,弹劾主导商业改革开埠互市的窦婴。

  朝堂之的窦婴也是顶住了极大的压力。

  刘彻在大殿之,看着这些官对窦婴的弹劾,终于开口了。

  “商业改革,是朕让窦婴去做的,开埠互市,也是朕亲自允诺的。”

  “你们若是想弹劾窦婴,那就先把朕弹劾下去吧!”

  轰——

  刘彻声若响雷,那些弹劾窦婴的官员立刻俯身:

  “微臣惶恐。”

  大殿之顿时清净了。

  “诸位爱卿,还有其他奏本吗?”

  刘彻站在龙台,开口说道。

  大殿中的文武大臣左右看看,不再出声

 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要下朝的时候,赵绾出列。

  “微臣有本启奏。”

  “奏来。”

  刘彻重新坐会龍椅之。

  “陛下,微臣按照你的旨意,已经将科举考试规划全部制定完毕!

  “从今之后废除举孝廉和考举,实行科举!天下寒门终于有机会鲤鱼跃龙门矣!”

  赵绾话音落下之后,其他的官员纷纷瞠目结舌。

  随后,一些机智的官员纷纷开口附和。

  天下莘莘学子早就等待这一天……

  刘彻点头,开口说道:“朕为国家挑选栋梁之才,卫绾,你便替朕去拟旨吧。”

  “微臣遵旨,吾皇圣明!”

  丞相卫绾归列之后,再也没有官员奏折。

  退朝!

  刘彻首创的科举考试是帝国选才任能的重要制渡。

  这一次,寒门学子也有机会登流社会。

  如卫绾赵绾他们是通过举孝廉加考举走仕途之路,一路平步青云。

  这以后,这条路算是被堵了。

  哪怕是生于高门大户,若是没有真才实学不会文章。

  也没有办法通过科举考试,做不了官。

  刘彻设计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。

  乡试又叫乡闱,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。

  考期在秋季八月,故又称秋闱。

  考试分三场,分别干八月九日、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。

 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第一名称解元。

 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,又称礼围。

  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,全国举入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,故称春闱。

  会试也分三场,分别在二月初九、十二、十五日举行。

  主考官由天子亲自任命皆是朝廷命官,德高望重者担任。

  考中的称贡士,俗称出贡,别称明经,第一名称会元。

 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,时间改为三月十五,应试者为贡士。

 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,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。

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,次日读卷,又次日放榜。

  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、二甲、三甲三等一甲第一名叫状元。

  第二名榜眼。

  第三名探花,赐进士及第。

  二甲若干人,赐进士出身。

  其次为三甲,同进士出身。

  科举考试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,每次只取三百名进士。

  刘彻扫平了边关之患后,大明帝国走正轨。

  无数的士子已经摩拳擦掌,若是能高中进士,入朝为官,便能一展胸中报负了。

  早朝结束之后,众多朝臣往外走。

  刘彻让太监把卫绾、窦婴、韩安国,赵绾喊住,命他们去未央宫见驾。

  这四人都是刘彻的肱股之臣,现在刘彻要首创科举,自然要同他们详细了解一下科举。

  刘彻进入未央宫,等待四位大臣到来。

  卫绾和韩安国对未央宫很是抵触,他们打心里不愿意去未央宫。

  因为他们没一次前往未央宫,都会背着一大堆事情出来。

  比如皇帝缺银子了,比如皇帝想打仗了

  比如皇帝想推新政,却不愿意自己出头得罪天下豪族,。

  便让卫绾和韩安国出面顶雷,被天下士豪族唾骂。

  一直以来,中土就是重农抑商。

  到了窦婴这里,却将商业全解禁了,自然是骂声一片。

  若不是窦婴身后的靠山是天子,他早就被弹劾下台了。

  “哎,希望这一次陛下别再出难题了”

  “应该是与科举有关。”

  这些重臣在太监的率领下,进入了未央宫。

  刘彻早就在未央宫里等他们了,

  并且给他们准备了四张椅子,几碗新沏的茶。

  四位大臣进来之后,刘彻也没有废话

  直接让他们坐在了椅子,刘彻单刀直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这些大臣。

  “朕想开班学院,不是私整,而是让所有寒门子弟能够免费入学的学院……”

  卫绾和窦婴的脑袋瞬间大了。

  小皇帝又给出难题了。

  建立学院?

  还是免费的?

  建立学院自然是好的,例如现在就有太学。

  太学也是当今天子首创的!

  太学有三千学子在太学学习,每年的花费,极其高昂。

  大规模建立免费的学院?

  一座太学每年的银两支出就是二十万缗。

  想要天下寒门免费入学,那么每年的支出,将无法想象……

  这是不能实现的,卫绾他们自然知道读私塾的高昂学费……

  “你们给朕拿一个主意出来吧,有什么办法能够把识字率给朕提升去?

  四大臣面面相赫,一时间,拿不出任何主意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haiyue8.cc。海阅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haiyue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